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9日讯 武汉动物园升级改造的亮点有哪些?把动物按栖息地分区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动物分类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认知,猴子并不知道自己是‘灵长类’。”负责武汉动物园此次升级改造的总设计师黄炎解释,“栖息地分区则是动物更自然的归属,这更凸显动物园的科学性——作为重要的科研科普场所,它应当向游客多展示野生动物原有的状态,包括地理分区、栖息地特点等,帮助大家认知自然。”
(资料图)
熊猫馆。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
这次改造是原址重建,经过腾挪巧思,武汉动物园的变化称得上翻天覆地。全园展区不再以物种类别划分,而是以栖息地分为五大主题展区:非洲区、亚洲区、美洲区、大洋洲区、湿地鸟区。
主题展区里,原来所有的灵长类都在一个展馆里,现在按栖息地划分后,非洲的黑猩猩、黑白疣猴、环尾狐猴等住在茂密的刚果雨林区,跟生活在草原的非洲象、长颈鹿等老乡当邻居;亚洲的金丝猴、黑叶猴、长臂猿等住在山林王国,跟拥有竹海的大熊猫、小熊猫一样,都在亚洲区。
黑猩猩外馆。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
在场馆设计上,还尽量模仿了动物的原属地风貌,比如,澳洲区重点营造了袋鼠喜欢的草地、沙地,刚果丛林则是高大茂密的森林效果,亚洲区种有大量竹子……这些景观效果的植物选择,都是就地取材、因地制宜使用了大量乡土植物。
“我们希望游客来参观动物园,不仅是看到具体的一只猴子、一头大象。”武汉动物园管理处主任张建新说,“而是通过动物园窥见自然世界的模样。”
山魈。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
(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邓丽玲 孙姝)
【编辑:王戎飞】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:027-59222222。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kin0207@126.com